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莫口阿梨 摄影报道兴华配资
“它既继承了方志传统,又开创了现代城市研究的先河,对后世理解成都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0月19日,“百年烟火,再读成都”——《成都通览(全本)》重版亮相2025天府书展,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1号活动区举行发布与分享会。

发布会现场兴华配资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实业救国”“开启民智”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救国的潮流,傅崇矩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启蒙通俗报》《通俗日报》等报刊,致力于传播新知识,他创作的《成都通览》则对晚清成都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
据介绍,《成都通览》涵盖天文、地理、民俗、方言、物产、工商业、官制、饮食、娱乐等门类,被誉为“清末成都社会生活的标本”,是研究晚清城市史、社会史、民俗史的一手资料。此次由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再次点校,并核对书中内容,将全本以上下两册的方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
嘉宾对谈环节兴华配资,袁庭栋、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王亦歌、《成都通览》作者傅崇矩孙女傅翠娥围绕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进行了交流分享。
现场,袁庭栋以校点者的视角,追溯了傅崇矩在清末新政浪潮中“以笔为镜”记录成都的初心,称赞其是位“奇人”,介绍了《成都通览》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记录,其中如今家喻户晓的回锅肉、折耳根,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出自此书。

嘉宾合影
谈及新书出版,傅翠娥先向多位研究者表达了诚挚谢意,“他们从不同方向研究爷爷的著作,这份热忱正是爷爷精神的延续。作为后代,我要在有生之年传承爷爷的精神,收集整理爷爷的文化遗产,协助研究者做好后续工作,让他对成都的这份热爱与奉献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王亦歌则分享了他翻译英文《成都通览》的心得体会兴华配资,赞扬这本书是以“年鉴学派”视角对成都进行的难得记录,有着宝贵价值。“我坚信英文版出版后,会进入世界各大图书馆,成为海外学者研究晚清中国的重要资料。”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